C-TEIT 2025会议概述

The 1st China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C-TEIT 2025)

第一届中国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大会

融合创造未来-新能源驱动的交通

交通与能源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创新发展大会的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大会以“第一届中国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大会”为主题,旨在推动交通与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一、大会组委会



主办单位:
全国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成员单位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中国铁道学会


承办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能源与交通融合专业委员会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


协办单位:
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支持单位: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智慧城市科技集团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挪威船级社
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


合作期刊:
电工技术学报

铁道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Resilient Transportation

eTransportation

Gree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CES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大会主席:

靳晓明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主任、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
孙永才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武    平   全国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常务主席
单红军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大会执行主席:
贾利民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匡海波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院长
贾    鹏   大连海事大学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孙丽杰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秘书长

秘书处:

冯    琳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部部长/教授
程    鹏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曹    宇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教师
张格格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教师
贾玉泉   ISTR INSTITUTE出版事务负责人
刘芳名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
陈    静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秘书
杨    柳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秘书

大会指导委员会:

主席:
曹健林   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
高宏峰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荣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集团首席科学家  
王云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
史明德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原驻德国使馆大使  
毕天姝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刘吉臻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汤广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主任  
孙逢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严新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李    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    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克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杨勇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何雅玲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张    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张景安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  
孟    强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秦    勇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首席顾问
徐梽川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大会学术委员会:

主席:
贾利民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匡海波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院长
委员(按姓氏字母排序):
Kang Li   英国利兹大学  
Kjetil Fagerholt   挪威科技大学教授  
Koi Yu Adolf Ng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授
Pierre Cariou       法国凯致商学院教授  
Theo Edmond Notteboom   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 
程    鹏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 
崔志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冯    琳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高仕斌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韩振强    长安大学副教授   
胡俊杰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贾    鹏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李    奇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李    爽    清华大学研究员   
刘    鹏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刘朝晖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刘建国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刘状壮    长安大学教授   
任毅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师瑞峰    北电力大学教授   
史翊翔    清华大学教授   
谈传生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田新首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   
王震坡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于海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袁成清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袁裕鹏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张    伟    清华大学研究员   
张    蜇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张军辉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张照生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朱兴一    同济大学长聘教授   

二、论文出版与检索

本届会议由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赞助,Springer-Verlag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本会议录用的全部英文论文由Springer-Verlag旗下的全部论文由Springer-Verlag旗下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NEE,ISSN:1876-1100,EI-Compendex)出版,LNEE已进入EI目录多年,EI检索稳定快速

三、征稿范围


本次会议具体研讨主题如下,但不局限于以下主题:

领域一:交通与能源融合的现状、趋势与潜力

交通与能源融合的主要形式与模式

交通与能源融合的现状与趋势

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形式与总体富集布局

交通网络领域可再生能源的自洽性分析

绿色交通中的能源消耗

交通碳足迹的测量与演化分析

交通系统、能源系统与电网的协同发展

能源与交通网络的融合

多能源互补交通系统

人工智能驱动的交通碳减排

区块链技术在优化交通能源利用与物流中的应用


领域二:交通与能源融合的解决方案

交通与可再生能源初步融合的场景设定

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应用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绿色交通生态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

电动汽车充电

混合动力系统

轨道交通供电

储能系统

低空经济

电动无人机

交通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整合


领域三:交通载运装备与清洁能源融合的模式

清洁能源驱动的电气化交通系统

氢燃料电池驱动的交通设备融合模式

太阳能光伏与交通系统的融合模式

交通设备中的混合动力系统融合模式

智能电网与交通能源管理的融合模式

氢燃料电池驱动的空中出租车融合模式

智能飞行电动无人机系统

绿色动力交通设备与能源协同发展

可再生交通设备与电网的融合模式

交通设备的预测性维护与能源效率


领域四:交通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融合的模式

轨道交通的电气化与清洁能源融合模式

无人机场可再生能源融合的协同模式

低空物流枢纽的氢能融合模式

可持续交通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能源优化模式

智能电网与交通能源管理的融合模式

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的风能融合模式

交通与能源网络的融合

支持低空经济系统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


领域五:交通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典型解决方案

太阳能供电的路灯与智能交通系统

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

智能交通信号系统与绿色能源融合

基于风能的港口基础设施

绿色能源驱动的高铁系统

智能电网与轨道交通的融合

太阳能供电的低空飞行器基地

氢能支持的低空飞行器基础设施

智能电网与低空经济的融合


领域六:交通载运装备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典型案例

电动公交系统

氢燃料电池驱动的列车

太阳能公交系统

混合动力公交车

低空飞行器项目

氢燃料电池驱动的空中出租车


领域七: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关键技术

交通微电网与网络集群协调技术

交通能源转换与储存技术

集成交通能源网络与公共电网的互操作性技术

新型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用于交通设备

交通能源网络规划与配置技术

电气化交通系统技术

氢能驱动的交通系统技术

可持续能源交通系统技术


领域八: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可选的政策取向

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技术创新支持政策

财政与税收激励

国际合作与技术引进

战略协同与政府规划

多式联运系统的整合与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与示范项目

行业标准与监管框架

资源配置与能源管理

交通与能源领域课程开发

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


四、议程安排-会序(暂定)


时间

议程

主持人

地点

725日(周五)来宾报到

13:00-21:00

报到

海创科技交流中心

14:00-17:00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能源与交通融合专业委员会一届一次全体委员会议

国际海事学院

18:00-19:30

晚餐

海创科技交流中心

726日(周六) 大会论坛

08:30-09:00

开幕式

1、科技部领导致辞

2、交通运输部领导致辞

3、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单红军致辞

4、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毕天姝致辞

5、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 孙永才致辞

6、大连市领导致辞

赵友涛

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 教授

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09:00-09:20

授牌仪式:科技外交官之家

孙丽杰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秘书长

授牌仪式:联合体新成员签约仪式暨国际科技合作百强机构

授牌仪式:国际丝绸之路科学院—东北亚基地(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

09:20-09:30

大会合影

09:30-09:45

大会报告1: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对策与展望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原驻德国使馆大使 史明德

匡海波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院长 教授

09:45-10:00

大会报告2:科技创新的跨领域融合范式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 张景安

10:00-10:15

大会报告3:氢能高速列车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10:15-10:30

大会报告4:新能源船舶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10:30-11:15

圆桌对话1: 交通能源自洽化的路径与战略技术方向

人员名单:

1.丁荣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集团首席科学家

2.王云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3.孙逢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4.严新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5.  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6.  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7.李克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8.  强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武平

全国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常务主席 教授

11:15-12:00

圆桌对话2: 绿色弹性交通友好的新型能源系统发展模式与战略技术方向

人员名单:

1.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

2.毕天姝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3.刘吉臻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4.汤广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主任

5.杨勇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6何雅玲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7.  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8.  勇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首席顾问

9.徐梽川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贾利民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教授

12:00-13:30

午餐

中心食堂三楼

13:30-13:45

大会报告5:公路交通自洽能源系统要素配置优化

长安大学 胡力群教授

于海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13:45-14:00

大会报告6:高速公路自洽能源系统与高效利用

长安大学 蒋玮教授

14:00-14:15

大会报告7:海运渐进式脱碳与交能融合技术创新

大连海事大学 贾鹏教授

14:15-14:30

大会报告8:智能网联道路交通系统的能源自洽技术

同济大学 朱兴一教授

14:30-14:45

大会报告9:水运港-船多能源融合技术及集成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 袁成清教授

14:45-15:00

大会报告10:轨道交通“网---车”协同供能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 高仕斌教授

15:00-15:15

大会报告11:航空交通能源自洽关键技术及展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于海洋

贾鹏

大连海事大学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5:15-15:30

大会报告12:交能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长沙理工大学 刘朝晖副校长/教授

15:30-15:45

大会报告13:公路交通自洽能源系统的多能变换与控制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 李庆民教授

15:45-16:00

大会报告14:电气化铁路绿色柔性牵引供电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 吴命利教授

16:00-16:15

大会报告15:氢能的开发与融合利用

清华大学 曹瑾鑫教授

16:15-17:30

创新成果发布1:《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发展报告(2025)》,全国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

报告解读: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 程鹏副教授

程鹏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

创新成果发布2:《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航运中心评价报告》,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

报告解读:大连海事大学 余方平副教授

创新成果发布3:零碳港口交能融合,山东省港口集团潍坊港有限公司

创新成果发布4:创新引领,绿色驱动,助力港口高质量发展,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成果发布5:智慧交通

深圳智慧交通科技集团

18:00-20:00

晚餐

中心食堂三楼

727日(周日) 平行论坛

8:30-11:30

平行论坛1: 氢基绿色能源与交通融合技术

清华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科技中心

平行论坛2: 路域高熵能源捕获新技术

同济大学

平行论坛3:自主式交通互操作与交能融合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平行论坛4:新能源轨道交通融合供电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平行论坛5:水路交通多能源融合关键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

平行论坛6:道路交通与能源融合关键技术

长安大学

平行论坛7:氢能交通关键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

平行论坛8: 交通系统的新能源利用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

平行论坛9:交能融合政策与创新技术

长沙理工大学

平行论坛10:交能融合视角下港口与多式联运技术创新

大连海事大学

平行论坛11:面向零碳航运的交能融合技术

大连海事大学

8:30-11:30

学术海报展示交流

海事科技中心一楼大厅

11:30-12:00

大会闭幕式:

1.优秀论文、优秀海报颁奖

2.大连海事大学 匡海波

3.第二届大会承办单位发言

专委会秘书长

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科技中心

12:00-13:00

午餐

13:30-18:00

技术考察

1、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大连海事大学无人驾驶船舶技术)

2、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控制)

3、辽港集团大窑湾集装箱港区(智慧港口与自动化码头)

内容详见附件一

五、论文集


成立本次大会论文编委会,出版EI检索的大会投稿论文集(中英文两个版本全文),具体信息详见后续发布的会议征稿通知。


六、注册费用


请拟参会人员于2025年7月1日前报名,提交注册信息,具体注册流程详见后续通知:

会议注册费

投稿费

超页版面费

2000

2800

400/

会议缴费码


七、住宿安排


本次会议包含协议酒店及校园周边推荐酒店,请参会者自行拨打预定电话进行酒店预定,本次会议不提供酒店预留服务。特别提醒7月是大连旅游和会议旺季,房源紧张,烦请参会者尽早联系酒店预定。

酒店名称

类别

房型及价格

地址

咨询电话

海创大连科技交流中心

协议酒店

海景大床/标间590/

高级大床/标间420/

辽宁省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黄浦路507

韩经理13898495274

大连和怡阳光酒店

协议酒店

商务大床600/

高级大床/标间550/

大连市甘井子区黄浦路710

李经理

13898667611

大连高新希尔顿欢朋酒店

协议酒店

按酒店公开价格为准

辽宁省大连市黄浦路541

于经理18253208726

大连高新园区亚朵酒店

推荐酒店

按酒店公开价格为准

大连市甘井子区高新园区黄浦路537

0411-84681999


八、其他事项


1.会议重要日期:
截稿时间:2025年5月15日
录用通知截止时间:2025年6月20日
终稿提交及注册截止时间:2025年7月1日
会议日期:2025年7月25日-27日
2.会务组:

联系人:杨柳老师
邮   箱:yangliu1@dlmu.edu.cn
电   话:0411-62913456
3.交通方式:

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海创(大连)科技交流中心

出租:乘坐出租车约33分钟,约35元。

地铁:地铁2号线(海之韵方向)到西安路站,转1号线(河口方向),海事大学站D口步行100米。

大连站—海创(大连)科技交流中心

出租:乘坐出租车约39分钟,约38元。

地铁:地铁2号线(辛寨子方向)到西安路站,转1号线(河口方向),海事大学站D口步行100米。

大连北站—海创(大连)科技交流中心

出租:乘坐出租车约40分钟,约60元。

地铁:地铁1号线(河口方向)到海事大学站下车。

地铁:地铁2号线(海之韵方向)到西安路站,转1号线(河口方向),海事大学站D口步行100米。

直接进校参会

由大连海事大学东南门1门行人出入口刷码进入


What's New more
18511581038